我們執著在三維空間,拼命在三維空間里去擴充知識,去創造三維繁榮,沒有用!
延伸閱讀 2019年04月17日
什么是夢呢? 是醒來的一瞬間帶來的高維信息。我們一進入夢境,它的時間就完全能以變量的狀態呈現了
延伸閱讀 2019年04月13日
“我父親當時說,千萬別讓他們給我導尿,護士問,讓不讓給導尿,我說要導,不能讓尿給憋死啊,就沒有聽我爸的話
延伸閱讀 2018年05月19日
其實,人的身體整個全是投影的像,是能量的聚合。這就可以從量子的概念來講了...
延伸閱讀 2018年03月29日
大將羅瑞卿之女羅點點,陳毅元帥的兒子陳小魯,創建和發起了一家網站,叫做“選擇與尊嚴”,他們希望人在清醒的時候,能夠..
延伸閱讀 2017年12月08日
如果你已經步入晚年,在精進修行的同時,建議您不妨適當地為自己的后事做些考慮..
延伸閱讀 2017年11月05日
當生命走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,你是愿意體面的離開,還是愿意渾身插滿了管子,像個面條人一樣的活下去呢?
人會衰老,是人所皆知的事。但是,年輕人總覺得那些日子很遙遠,他們不愿相信,會有一天變得...
醫生:我們在這種體制下,我們沒有辦法尊重病人的意愿,我們只能尊重家屬的意愿。為什么是這樣呢
截止2007年,全美有超過41%的人擁有自己的生前預囑。早在上世紀70年代,美國加州就首先通過了自然死亡法案
臺灣從2000年開始,末期病人可以簽署意愿書,選擇安寧緩和醫療、不施行心肺復蘇術..
延伸閱讀 2017年09月18日
瓊瑤90歲的老公平鑫濤一年多前患上了失智癥(老年癡呆),最近病情惡化。醫生建議給平鑫濤插鼻胃管..
我不能選擇怎么生,但我想選擇怎么死。兩年前,經濟學人智庫發布了針對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的《2015年度死亡質量指數》報告。
延伸閱讀 2017年08月10日
讓彌留之際的病人不再插管吃藥,而是讓病人有時間完成人生的最后遺愿,盡量少些痛苦和遺憾
從尊嚴死到臨終關懷再到安樂死,無論幾種方式之間的分歧在哪兒,他們最終指向的都是生存的質量和死亡的尊嚴,以及如何更好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
延伸閱讀 2017年01月23日
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,什么會是你此生最大的遺憾?據英國《衛報》報道,一位負責臨終關懷護理的護士記錄了人們
延伸閱讀 2017年01月15日
“尊嚴死”在中國雖然不像安樂死一樣被明令禁止,卻因為法律空白而處于尷尬境地…
延伸閱讀 2017年01月06日
未來臺灣18歲以上公民,可以提前作出醫療決定,在后來罹患重大疾病時拒絕治療,選擇有尊嚴地離去。
放棄治療,一向被認為是萬般無奈之舉,而陳作兵醫學博士的背景,則讓他的選擇放棄對父親的治療更顯驚世駭俗。
延伸閱讀 2016年11月23日
我剛剛經歷了媽媽離開這個世間這件事情,其實我媽媽也有遺囑,就是不要把搶救她,但是沒有一個人敢這么做。
延伸閱讀 2016年11月12日